当前位置: 首页>>农业动态

施州大地日日新——恩施州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

发布时间:2025-01-06 11:47 来源:恩施日报 作者:曾月

(全媒体记者 曾月)湖北省唯一的自治州、地处武陵山腹地、总面积2.4万平方公里……

如果这些词汇不足以描述现在的恩施,那么这一组最新的数据可以:

2024年,恩施州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600亿元台阶,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;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65元,同比增长4.45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83元,同比增长6.5%。

数据的背后,折射出恩施州城乡融合、协同发展的活力。

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,以强县工程为抓手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我州按照省委、省政府统一部署,谋民生福祉、强富民产业、建和美乡村。

谋民生福祉

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

冬日午后,恩施市屯堡乡中心小学教联体“快乐读书吧”里,学生们轻轻翻动书页,享受着阅读的乐趣。他们有的神情专注,被文中故事启发;有的眉眼含笑,沉浸在一个全新的世界……

“书吧的藏书达1.2万册,涵盖文学、科技、自然等,旨在丰富整个教联体5所学校上千名学生的课外阅读。”恩施市屯堡乡中心小学负责人表示,教联体核心校正积极扩大与成员校共建共享的深度与广度。

如今,以城带乡、以强带弱、远近搭配、大小结合的复合型教联体格局在恩施州加快形成。

推进教联体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落实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“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,推动教联体建设”要求的重要举措。

我州综合考虑乡村振兴、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等因素,创新“1+1+N”(1个城区优质学校+1个乡镇中心小学+N个乡镇、村小学)复合型教联体架构,以全域推进、城乡融合为目标,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。

目前,恩施州组建起义务教育教联体152个,其中,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教联体、建始县长梁镇广龙中心小学教联体、利川市思源实验学校教联体等7个教联体,入选我省省级示范性教联体,纳入教联体建设的义务教育学校占比达95%以上。

教学共研、资源共享、管理共进的教联体,推动让优质教育资源如涓涓细流润泽山区学子。

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阵地。我州统筹县(市)乡(镇)村(社区)三级服务体系,不断增强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,谋民生之利,解民生之忧。

5分钟!这是鹤峰县走马镇患者王某在县中心医院取样活检后,从湖北病理远程服务平台拿到明确诊断结果所用的时间。他不禁感慨:“这效率,以前可不敢想。”

2024年,恩施州加快构建病理服务体系“一张网”:

恩施州中心医院,利川市、来凤县人民医院,鹤峰县中心医院4家试点医疗机构接入湖北病理远程服务平台;

恩施州数智化病理诊断中心投用,各乡镇初步实现“病人不出乡、标本不出县”,县域内就诊率达91.3%;

全州28家医疗机构142项检查检验结果州内线下互认,累计节省费用562万元。

入冬以来,恩施高新区六角亭街道交投·逸晴湾幸福社区欢声笑语。老人们在幸福社区的艺学中心练书法、打太极拳、跳民族舞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
集社区养老、老年大学、老幼托管、社区食堂、社区书吧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社区服务机构,成为养老新选择。

我州以社区为单位,整合各方资源,建成养老服务综合体57个,乡镇覆盖率达58%,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3.2%,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机构床位占比达到72%。

随着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,我州正加快实现学有优教、病有良医、老有颐养……

彰资源优势

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

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。产业发展的基础何来?

夷水横贯、峡谷连片、森林茂密……答案在绿水青山中。

隆冬时节,站在鹤峰县走马镇木耳山上眺望,山岭间虽雾气缭绕,但苍翠难掩。鹤峰县有茶园38.97万亩,是“万里茶道”起源地。

在去年11月结束的2024“一带一路”国际茶叶经贸洽谈暨第六届湖北鹤峰茶商大会上,现场签约订单额13.64亿元,较上年增长10%,再创新高。

2024年1月至11月,鹤峰出口茶叶10712吨,创汇29155.3万元,同比分别增长65%和66%。

鹤峰县突出“绿色、生态、有机、富硒”四大特色,从供应链入手推动大宗茶出海,实现出口增长。

巴东县绿葱坡镇被称为“鄂西屋脊”,这里的土豆产业独树一帜。“土豆适宜种在高海拔地区。去年,我种了25亩土豆,每亩收入7000元。”当地村民王井华说。

土豆于18世纪初始种于巴东、鹤峰和建始等县二高山以上地区。

依托生态资源禀赋,恩施州以科技、绿色、高效发展理念,构建马铃薯全产业链体系,打造了“恩施土豆”区域公用品牌。如今,我州全域土豆种植面积超168万亩,带动110万群众增收致富,综合产值达95亿元。

龙头舞动激活全域。一批“叫得响”的农业品牌,持续彰显我州“土、硒、茶、凉、绿”五大优势,“茶烟菜药果畜粮蜂”八大农业主导产业格局初显:

有着“神仙草”“长寿茶”之称的藤茶,在来凤县成长为种植面积9.15万亩、年产值22.52亿元、带动1万余户农户增收的产业集群。

在利川市,形如鸡爪、药用价值极高的黄连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当地黄连种植面积超13万亩,年产值达13.5亿元,有“中国生态黄连之乡”的美誉。

宣恩县贡水白柚种植面积达22万亩,年产值超2亿元,果农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。

恩施州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,扎实做好“土特产”这篇大文章。

去年11月发布的《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》,“恩施土豆”“恩施玉露”“来凤藤茶”“咸丰白茶”上榜。

与此同时,“2024中国茶品牌(区域公用品牌、企业品牌)TOP50”系列调查成果发布,恩施玉露、恩施硒茶、利川红的品牌价值总和近90亿元。

截至2024年,“恩施系”区域公用品牌矩阵不断壮大,地理标志商标达40件;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呈全链发展态势,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家。

强基层治理

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

清澈的小溪、连片的茶树、别致的民居……年末岁尾,走进恩施市芭蕉侗族乡“兰香小院”,目之所及皆风景。

曾经,兰香小院环境不佳、产业薄弱、设施落后,当地结合少数民族聚居和群众生产生活实际,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,给小院带来新机遇。

村民龚永寿介绍:“这里以前的小地名叫兰家河坝。在共同缔造群众会上,大家一致决定以兰花为核心,为小院改名。”

引导群众共谋、共建、共管、共评、共享,小院的建设从共商院落名开始,精彩不断……

兰香小院“变形记”是我州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诠释。

和美乡村,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,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。

我州充分发挥共同缔造理念和强县工程的协同作用,顺应和把握乡村发展规律,创新治理方式、强化综合施策,让乡村充满活力、和谐稳定。

每年夏季,有60万旅居“候鸟”,到利川市避暑度假。

利川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,探索运用“邻里议事会”,引导群众和“候鸟”主动说事、集体议事、相互评事,参与村(社区)事务,乡村治理从“独角戏”变为“大合唱”。

走进“全国文明村镇”——咸丰县小村乡,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集镇的道路旁,醒目的“中国红”装点着这片土地。

小村乡大力实施交通整治、违建拆除和文明劝导等“八大行动”,投资近140万元修复集镇污水管网及附属设施、集镇河道,投资20多万元扩建垃圾转运站,不断擦亮“全国文明村镇”名片。

鹤峰县燕子镇石龙洞村属于喀斯特地貌,地下暗河、暗洞遍布,交通基础条件薄弱。

石龙洞村直面发展短板,找准发展“最大公约数”,将交通条件改善与人居环境整治系统推进。道路宽阔了、环境改善了,越来越多的村民一解“乡愁”,返乡创业。

系列举措聚民意、接地气、树新风。

截至2024年底,恩施州共同缔造试点累计扩面覆盖600个村(占比46.7%)、170个社区(占比68.8%);新改建农村公路1506公里,村村通客车保持率100%;完成67处千吨万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管理,覆盖率87.01%;完成农村厕所建改8290户,卫生厕所普及率94.5%。

奋楫前行,日新月异。一幅城乡共荣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恩施大地徐徐铺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