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>农技服务

植物病虫情报2025年第2期 2025年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

发布时间:2025-03-24 21:27 来源:恩施州农业农村局 作者:胡质文

根据我州种植结构品种布局、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、天气特点等因素,对今年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如下:

一、夏收粮食作物病虫

夏收粮食作物主要是马铃薯,小麦种植面积连年缩减仅0.5万亩左右。

(一)马铃薯病虫

1.马铃薯晚疫病  预计中等偏重至大发生(4—5级),高山重于二高山。

主要依据:一是种植面积大,缺乏抗病品种;二是该病在我州频发重发(除2022年发生轻外,2009年全州更是大发生),菌源量相当丰富;三是3—4月低山产区降雨量较常年偏多,5—7月二高山以上区域持续阴雨(日均温18-22℃),符合晚疫病流行温湿度阈值。四是种植面积大、防治成本高、劳力缺乏防治难度增大。

2.马铃薯病毒病  预计偏轻发生(2级)。

主要依据:一是种植品种的抗病性较好;二是脱毒种薯的推广利用减少了种薯带毒;三是我州马铃薯生长期,多为低温天气,对病毒有抑制作用,即使植株体内带有病毒,但表现症状较轻或呈隐症现象,同时气温低、湿度大不利于蚜虫繁殖,昆虫传毒机会减少,发病较轻。

3.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  预计偏轻发生(2级)。

主要依据:一是近几年发生轻,只在部分产区有所回升,虫源基数小;二是去冬天气对越冬有利;三是生产上防治跟不上。

4.马铃薯块茎蛾  预计轻发生(1级),局部区(恩施市、巴东县、建始县、咸丰县部分乡镇)偏重发生(4级)。

主要依据:一是近几年恩施市、建始县、巴东县、咸丰县部分乡镇发生重、危害重,防控措施应用差,虫源基数上升;二是该虫最嗜寄主为烟草其次为马铃薯茄子也危害番茄、辣椒、曼陀罗、枸杞、酸浆、颠茄、洋金花等茄科植物,我州马铃薯、烟草、番茄、辣椒种植较多,且常互相轮作、连作等;三是夏季常遇干旱天气可能性大,会致田间土壤开裂,薯块裸露,利于其产卵危害。

二、秋收粮食作物病虫

秋收粮食作物有水稻、玉米、大豆,还有花生、高粱等。

(二)水稻病虫

1.稻瘟病  预计叶瘟偏轻发生(2级),局部中等发生(3级);穗瘟中等发生(3级)。

主要依据:一是种植品种具有一定抗病性;二是该病为我州水稻常发重发病害,菌源广;三是生产上大多采用肥床旱育秧方式,对秧苗发病有一定抑制;四是6月下旬至7月中旬、8月上旬中期至中旬后期多有相对多雨时段,对发病有利。

2.稻纹枯病  预计中等发生(3级),局部偏重发生(4级),低山稻区重于二高山稻区。

主要依据:一是种植品种的抗病性差;二是该病在我州水稻上常发,田间菌源广泛;三是7月至9月气温较高,雨水偏多,有利于发病;四是生产中在施肥上存在“重氮轻钾”现象,有利于发病;五是大多数水稻产区排灌设施差,排水晒田技术实施难度大,易造成高温高湿环境,对发病有利;六是近几年新的三唑类农药产品对其防效较好,生产中穗期喷施“保护药”预防穗瘟已成习惯,故该病很难大面积流行成灾。

3.稻曲病  预计中等发生(3级),局部偏重发生(4级),二高山重于低山。

主要依据:一是生产上种植品种的优质稻所占比率越来越大,其抗病性相对较差;二是该病系我州水稻的常发病害,菌源丰富;三是7—9月份往往多雨,且汛期内暴雨出现次数较多,有暴雨或大暴雨发生,对发病仍有利;四是施肥不当,不施药或施药不及时或缺乏特效药等有利病害的流行;五是该病的发生流行另一个条件是对昼夜温差要求较大,因此在二高山地区发病常重于低山。

4.稻纵卷叶螟  预计主害代偏重发生(4级)。

主要依据:一是汛期内降雨偏多且常伴有暴雨,有利于该虫迁入且常年发生较重;二是优质稻和施肥水平高且偏氮轻磷钾,有利于发生;三是天气条件对其产卵、孵化、转移等有利;四是生产中往往对该虫防治措施不力,多是发现田间有大量“白苞”(幼虫3龄以后)后才施药,影响防治效果,残虫量大。

5.稻飞虱  预计主害代中等至偏重发生(3-4级)。

主要依据:一是汛期内降雨偏多,常伴有暴雨出现,对其迁入和发育有利;二是水稻品种优化调整后,生育期不整齐,营养条件更好;三是后期施药技术到位率低,大大降低防治效果;四是部分飞虱对常用的烟碱类药剂产生较强的抗药性,防治效果下降。

6.稻秆潜蝇  预计中等发生(3级),阴坡稻田、沟槽田发生重。

主要依据:一是去年冬季低温天气对其越冬无不利影响,越冬虫源基数可满足发生条件;二是孕穗期(6月下旬—7月中旬)的天气情况对其发育有利;三是防治第2代稻秆潜蝇的最佳时间(主穗幼穗分化2—4期)难以把握准确,往往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机,有利于其为害。

7.二化螟  预计偏轻发生(2级),局部中等发生(3级);第一代重于第二代,低山稻区重于二高山稻区,南部稻区重于北部稻区。

主要依据:一是该虫多年来发生面积小,发生程度轻;二是有效虫源田面积减少,越冬虫源基数不高据前期调查的冬后基数为544.18头/亩,较上年增10%基数仍处于低位,增幅虽大但总量有限;三是4—6月天气对其化蛹、产卵、孵化有利;四是生产上常结合施分蘖肥、除草剂一起使用杀虫双等,可有效地控制其发生为害;五是因其为害造成的“枯鞘”“枯心”容易被发现,在药剂防治上容易主动。

(三)玉米病虫

1.玉米纹枯病  预计中等偏轻发生(2级)。

主要依据:一是种植品种的抗病性不高;二是该病为常发病害,菌源基数充足;三是近年田间种植密度较高,且直播面积呈逐年增大的趋势,田间稀密不均,荫蔽加重,有利于病害发生;四是种植结构调整时好田好地多种植经济作物,种植玉米的田土多是不施农家肥的田块,其抗病能力弱,有利于病害流行;五是7至9月的高温低湿环境对发病有抑制。

2.灰斑病  预计中等偏轻发生(2级)。

主要依据:近些年玉米品种审定注重对该病的抗病性筛选,生产上也重视推广种植对灰斑病有抗病性品种,不利于该病流行。

3.大斑病、小斑病  预计中等偏轻发生(2级),个别品种中等发生(3级)。

主要依据:一是种植品种抗病性差;二是该病为常发病害,病原基数可满足发生条件;三是生产上疏于防治。

4.玉米白斑病  近几年呈上升趋势,预计中等发生(3级)。该病呈现发病品种偏多,发病程度偏重,发生面积扩大的趋势。

5.玉米螟  预计为一代轻发生(1级),二代中等偏轻发生(2级)至中等发生(3级),低山重于二高山。

主要依据:一是该虫为我州玉米生产上常发害虫,据前期调查的冬后基数为20.8头/百秆,较上年增6.67%;二是5—9月汛期雨量常偏多,对其发育有利;三是因追求高产往往注重施肥尤其是氮肥用量足,营养条件好;四是生产上不太注重对该虫害进行防控,有的只重视对第一代开展防控,对第二代根本不进行防治。

6.草地贪夜蛾  预计轻发生(1级),夏玉米、局部有偏重发生的风险。

(注:本预报依据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》第十六条之规定发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