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>农技服务

植物病虫情报2025年第1期 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

发布时间:2025-03-03 17:24 来源:州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植物保护站 作者:胡质文

当前我州油菜正处蕾薹期,即将进入花期,病虫害防控将进入关键时期。根据州站、各县市田间调查,结合油菜生育期及长势、历史资料、气候等因素综合分析,2025年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如下:

一、发生趋势

1. 菌核病  中等偏轻发生(2级),局部中等发生(3级),盛发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。

2. 霜霉病  中等发生(3级)。

3. 病毒病  中等偏轻发生(2级)。

4. 蚜虫  中等发生(3级)。

5. 根肿病  轻发生(1级),局部偏重发生(4级)。

二、预测依据

(一)病虫源基数充足,有利于病虫发生。据各县市填报“湖北省病虫疫情信息调度指挥中心”系统“油菜病虫周报表”数据,截止2月25日,油菜菌核病发生面积2.9万亩,叶病株率平均2.2%,最高11.2%;霜霉病发生面积9.73万亩,病株率平均7.8%,最高58%;病毒病发生面积0.3万亩,病株率平均0.8%,最高3%;蚜虫发生面积0.8万亩,百株虫量平均227头,最高960头;根肿病在建始县三里乡、长梁镇和咸丰县大路坝区的部分田块发生重,重病田块的病株率达100%。

(二)天气因素对病虫发生有利。开春后气温回升快、雨水较多,有利于病虫害的早春复苏和繁殖扩展,蕾薹期至花期雨日常较多,有利于油菜菌核病子囊盘萌发侵染,中等发生气候风险较高,需引起警惕。

(三)油菜品种抗病性不高、苗株抗逆性弱,寄主条件有利于病虫发生。种植油菜品种以双低高产甘蓝型为主,对菌核病、霜霉病、蚜虫和病毒病等主要病虫害的抗病性不强,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;油菜花期与子囊盘萌发高峰期吻合度高,连片种植面积增加等因素有利于菌核病菌等的侵染;去年冬季和今年前期阴雨天气多,使油菜长势偏弱,油菜转入生殖生长后抗逆性降低,有利于病菌侵染;田间直播面积有所增加,易造成田间植株密度过大,导致抗逆性弱。

三、防治意见

(一)严密开展监测预警。各县市要加强油菜菌核病、根肿病等病虫害的田间监测调查,及时发布病虫预警,指导农户适时开展绿色防控。

(二)合理开展田间管理。及时清沟排渍,有条件可适时摘除下部老黄叶,减少再侵染源,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;增施磷钾肥和硼肥,增强植株抗逆性,提高结实率。

(三)适时开展“一促四防”。始花期,可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、硼肥、水溶肥(如新美洲星等)、杀虫剂、杀菌剂等混配液,促进油菜生长发育,防花而不实、防早衰、防菌核病、防高温逼熟,增加角果数和粒重;可施用植物诱抗剂(如氨基寡糖素等),或植物生长调节剂(如芸苔素内酯、赤·吲乙·芸苔等),以提高油菜抗逆抗病虫能力。

防治油菜菌核病,在蕾苔期田间明显可见茎基部感染菌核病时,应及时选择相应药剂喷施到植株茎基部防治。花期是菌核病防控的关键时期,在油菜开花始盛期(油菜主茎开花率达80%左右、一次分枝开花株率50%左右)可选择相应的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预防,重点保护油菜茎基部;如遇连阴雨、花期持续时间长等适宜病害发生流行天气,盛花期(75%植株开花)须选择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进行第二次预防,阻断花瓣接触侵染。生物药剂可选用盾壳霉、木霉菌、地衣芽孢杆菌等;化学药剂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、异菌脲、菌核净、腐霉利、啶酰菌胺、咪鲜胺、多菌灵、甲基硫菌灵等。

防治油菜霜霉病,可选用乙蒜素、代森锌等喷雾。

防治油菜蚜虫,当田间百株虫量达到500头,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、球孢白僵菌、噻虫胺、噻虫嗪等药剂喷雾防治。

对于油菜根肿病,发现病株后应及时连根拔除,采用高温蒸煮或晾干后焚烧的方式彻底销毁,不要随意丢弃或留在田间,同时还可撒施生石灰,调节土壤酸碱度,降低根肿病发生程度; 目前化学防治效果有限,可使用氟啶胺、氰霜唑等药剂灌根,并喷施萘乙酸钠等生长调节剂促进生根。

开展药剂防治应科学选药用药。吡虫啉、噻虫嗪等新烟碱类药剂对蜜蜂毒性高,油菜花期施药时要停用此类药剂,以防影响蜜蜂采蜜安全。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浓度科学施用,注重轮换交替用药,避免产生抗药性,保障油菜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。防治油菜菌核病,要喷施到植株茎基部。防治油菜霜霉病,应注意叶片两侧均匀喷雾。为提高施药效果,防止多雨天气对施药的影响,施药时可加配有机硅喷雾助剂。